塞下曲阅读答案 塞下曲阅读答案王昌龄

塞下曲阅读答案 塞下曲阅读答案王昌龄

塞下曲阅读答案1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2)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0.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鉴赏能力。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能力。

塞下曲阅读答案2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①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觱 篥(b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边将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位刀枪在手、巍然挺立(忠于职守)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2分)。

2.(特点2分,简析2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塞下曲阅读答案3

塞下曲

【作者】 盛唐 王昌龄 【体裁】 五言古诗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 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 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足是充满的意思。

(3) 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 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平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平沙黄尘的环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伤的意境。

6。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赏析】

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达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外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是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日甘肃东部的泯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所谓的白骨,包括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5. (7分)

[4分。其中内容与情感各1分。两点4分。]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3分。特点1分,简析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塞下曲阅读答案5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单调、清冷 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答: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塞下曲阅读答案6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②,

朝暮驰猎黄河曲③。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②结束,戎装打扮。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群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色;“牧马群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群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

塞下曲阅读答案7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2分)将军夜行,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赞美之情。(2分)

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起一个渲染的作用,后两句正面写将军的武艺高强。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2)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1分)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答“寒”字也可,寒冷的意思,作者在雨中听到钟声觉得一阵寒意,(1分)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1分)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天寒意。(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寒”的意思,“寒”有“寒冷”的意思,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词鉴赏】

《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 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湖上晚归》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轻吟首句,一股深秋凉意便袭面而来。虽然句中无一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

塞下曲阅读答案8

塞下曲

李 颀

黄云雁门郡①,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②。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③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8.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

参考答案: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共5分,意象占3分,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空阔”类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9.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6分)

参考答案:①衬托。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②借景、借物抒情。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 “云水”、事物“金笳” “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

诗词赏析: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葡萄酒,豪壮而郁闷,一切尽在酒杯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这首诗意境开阔,笔力苍劲,情韵深长,黄云、风沙、金笳、铁马、朔雪、云水、貂裘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塞下曲阅读答案9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

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阅读练习及答案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单调、清冷 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答: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们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

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

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阅读练习二: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 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答]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 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阅读练习三:

(1)诗中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5分)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6分)

(3)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不畏艰苦,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想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 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塞下曲阅读答案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本内容由用户 ijianli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kantv.com/w/46870.html

Lik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