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教学设计 井课件

《井》教学设计 井课件

《井》教学设计1

教学《井》

教学思路:

《井》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赞美了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

为激励学生仔细读书,在预习中设计了让学生制作这口井模型的环节。通过课前制作和课上的评比,使学生直观的领悟井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读书的习惯和动手能力。写井水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要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应重在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井水的清、甜、凉以及井水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甜美,并激发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热爱。作业形式设计为自主作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理解的程度,起到较好的巩固和延伸作用。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井》这篇课文。

二、新授

1、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亲手制作了这口井的模型,请你们结合课文的描述,评价一下放在你们组桌子上的模型做的像不像。

小组内边读书边讨论

汇报评价结果

谁用书上的语言再来描述一下这口井的样子。

2、井口这一道道深深的印痕都记载着什么呢?请你结合上下文来填空。

结合上下文填空:

井口这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 ,还记载着 。

这些欢乐离不开这井里的水。那么这井水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具有这样的特点?边读书边在书上批注

自学提示:

1、这井水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具有这样的特点?边读书边在书上批注

2、小组内讨论后试着读一读,读出体会到的情感。

汇报井水的特点

井水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就谈谈你对这个特点的体会,再读读

(清、甜、凉,儿时欢乐)

师生共同配合读井水

师:名部分开头概括的句子

生:谁喜欢哪个特点,谁就读读其中的具体描述

各小组选择对一个特点的描写,采用你们自己独特的方式读读,先练习后展示

3、难道只有这可口的味道,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吗?我还忘不了什么?

这可口的味道,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还忘不了 。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多好的文章啊,字里行间充满了甜美和欢乐,充满了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作业

学习了课文,课下你们愿意再去做些什么作业呢?

《井》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重点)

3.体会文章贴切新奇的比喻句及其作用。(难点)

4.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春》吗?还记得《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雨吗?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公安派”。袁宏道在“三袁”中成就最高,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满井游记》《虎丘记》《袁中郎全集》。

2.写作背景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和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的袁宏道颇感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他所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砾(lì)

鹄(hú)辄(zhé)髻鬟(jìhuán)

倩(qiàn)掠(lüè)罍(léi)

浃(jiā)夫(fú)能不以游堕(huī)事

4.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余之游/将自此始

5.比较下列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明确:(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

6.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能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二)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和谐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三)情感探究

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能不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四)修辞探究

比喻贴切新奇,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试分析下面的比喻句及其作用。

(1)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明确:把层层鳞浪比作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河水“清澈”的特点。“冷光之乍出于匣”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明确:山峦被融化的积雪洗得干干净净,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分外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表现了春的活力,形神兼备。

(3)麦田浅鬣寸许。

明确:把早春时节时时拔节长高的麦田比作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四、板书设计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

五、课外拓展

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示例: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

《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怀周围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给生字注上拼音。标好自然段序号。

2.再练习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听的同学要认真,看谁听出问题。

二、阅读感悟,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考:

1.“半边井”什么样?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

说说“半边井”的样子。

2.鹿港人为什么要修半边井?默读课文,用括号标出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找、标

(2)个别发言。

(3)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体会“半边井”历史悠久。

(4)当我介绍完半边井的来历时,游客们都会露出敬佩的表情,还会说

(5)出示句子 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重点讨论“为什么说鹿港镇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6)你就是去半边井的一名游客,听力介绍,你会说:个别读句子。

进一步体会鹿港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说说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讨论。

四、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我是苹果》

板书设计:

半边井

历史悠久 样子独特 人情味浓

课后反思:

学生能够讲出修建“半边井”的目的,结合实际说出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但是读的不够充分。

《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激情导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写早春时节景色的游记散文,一起走进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三、听读课文,探究问题。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重点赏析,字斟句酌。

第二段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哪些?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1、于是, 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明确: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

2、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明确: 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五、主旨探究,感悟内涵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3、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六、了解背景,知己知彼: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他生性酷爱游山玩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七、课文小结,拓展升华;

本文以 游览行踪 为线索,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八、作业布置,我写我心:

本文写出了作者感悟早春的独特情怀,请你以《最美人间四月天》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情感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关心周围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关心周围的人。

教学难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关心周围的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半边井,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2.那我们就一起学习8课,半边井。

二、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认读字表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为质疑问题找到答案。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区分:港和巷、砖和砌,默读课文,思考习题提出不懂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读正确。

2.回答课后习题:人们为什么说鹿港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从哪看出鹿港有人情味?)

过去鹿港有些人家比较穷困……那些没有井的人家,也能来挑水喝了。

3.指导朗读:怎样朗读才能让听众感觉到鹿港的人情味?

四、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当中有人情味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自学课文的方法:

自读,读正确;

默读,想答案;

朗读,提问题。

以后遇到新课文,可以用这种方法自学。

六、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8 *半边井

? 人情味儿

井口一半在院子外,一半在院子里

课后反思:

学生能给从课文中懂得一定的做人道理,就是个别的学生朗读还不过关。

《井》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秒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将虽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鬟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答案: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多媒体显示)

① 解释加粗的实词:

冻风时作 (起)

土膏微润 (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打开、指镜匣)

娟然如拭 (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使沙飞、使砾走)

② 判断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A、冻风时作(经常)

B、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A、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B、娟然如拭(的样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始、初)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A、冰皮始解(开始)

B、髻鬟之始掠(刚)

A、欲出不得(能够)

B、悠然自得(得意)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A、一室之内(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B、脱笼之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c、倩女之靧面(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翻译下列句子:

游人虽未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⑴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⑵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⑶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教师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2、修辞:

提问:本文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明确: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镜比喻新绿水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研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3、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和修辞的句子,增加语言积累。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课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前三课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七、课堂小结

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八、布置作业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略)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说明】

《满井游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九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授本课我设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与本单元前三课的比较阅读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习文言文如果处理的不好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枯燥,因此我在翻译课文的环节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比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重点词句的记忆。本文的重点是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此处设计通过对文章优美意境的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而不是老师直接确定为某种感情的抒发。学生既体会了文章的优美意境,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答案会不一样,但都会集中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上。本文学习的难点是对写作方法的体会理解。这里我设计由老师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找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这样不至于学生直接找时不理解白描是什么而误导。其它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发现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井》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懂得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了解在介绍井水特点时采用了先概括再用生活片断具体说明的方法。

3、有感情地读课文,感悟井水的清、甜、凉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3-8自然段,知道作者通过写哪些事突出井水的什么特点,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教学难点:

揣摩井水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井的外形:

1、师:我们学习25课:井。

初学课文,理解这口井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说井的外形。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出井的样子。

师:古人造字多有意思呀!这个井字就像是一口水井,这样的字就是象形字。

3、这口井就在“我”家屋后菜园里,它是一口小小的水井,它还是什么样的水井?(古老)

二、理解井的古老:

1、师:你从哪看出水井的古老?

出示句子: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1)“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井的历史古老)

(2)理解:“一道道”、“深深”。

(3)朗读。读出井的古老。

三、知道井水的特点,感悟带给我的甜美欢乐。

过渡:这口古井里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甜、凉)

(一)小组交流

师:课前我们围绕井水的三个特点进行了画批,各组进行交流。

要求每组选择井水的一个特点准备与全班交流。

(二)小组汇报:

井水清:

出示句子:“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水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1)小组交流,其他组补充。

(2)重点理解:“痴痴地”

A:什么意思?对什么这么着迷?(傻傻的,着迷的)

B:说明什么?(说明映在井水里的星星非常吸引人。)

c:通过神态描写,写出我们喜欢看井水里的星星。

(3)师:这件事发生在作者小时候,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也没有各种玩具,你们想想作者在数星星时是什么心情?

(4)朗读:

A:自己读读,你能体会到这种乐趣吗?

B:指明读。

(5)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井水的清写具体的呢?(作者先在段首概括地写了清的特点,再通过兄妹俩在井台边数星星的生活片段具体说明井水的清。)

井水甜:

(1)小组汇报。

(2)重点分析: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3)反复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写在书上。

(4)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收获后的喜悦。

师:打水时的快乐,收获后的喜悦都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甜美和欢乐,每次想起,都会想起屋后菜园里那口古老的水井。

井水凉:

出示句子: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1)最后一组汇报读出体会,评读。

(2)可口的味道指什么?

(3)谁有过这种体验?带着这种体验读读。

(4)比较: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换成: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可口的味道呀!

师:放在前面更加强调了那可口的味道令作者终身难忘。

(4)假如你就是作者,在你18岁的时候,你想起这种味道,你怎样读这句?当你60岁的时候,你再想起这种味道,你怎样读这句?

(三)感悟前人劳动能给后人带来欢乐和好处

过渡:令我们难忘的仅仅是那种可口的味道吗?还有什么?(还有那口古老的小小的水井,还有我们在井边留下的无数甜美和欢乐。)

1、师:常言道“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

出示句子: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

(1)师:你想用什么情感来读?我们要赞美感激谁?

(2)回顾全文,了解写法:

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井水的特点及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为什么前面还要写井水的古老?

四、作业:

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先概括后具体)

如:妈妈真辛苦。xx真可爱。

《井》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习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习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习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习。可一开始的预习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井》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学习新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 全景—微润、空阔

满井春色——(描写) 心情—若脱笼之鹄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本文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临其境。要注重对写法的探究,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井》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满井游记》是三年制初中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设计施教的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盲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对春天的词语、文章都有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字形的区别、音调的标注又少,所以盲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理念

1、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盲生因视觉缺陷,很难感知本文描绘的山媚、水明等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山媚、水明的理解,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同时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我采用“学案导学式”。课下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春的资料,便于学生更多地了解春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老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观赏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教材、软件Flash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学案一)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游记的特点

4、学生质问疑难

(二)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补充词语、难句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翻译全文

(四)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1、熟读全文,将第二段改写成现代文。

2、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文研习

(一)情景导入 感知春天

“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山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绵绵的春泥??”春天就是利用这般的神奇,吸引了无数作家深情的笔触。

(二)片段赏析 品味春天

1、感知春天。通过真实画面,感受情境氛围(该画面展示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配音乐,低视生可以通过看,全盲生通过听来感知)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该动画的了解,先请低视生讲,盲生其次,最后教师补充。

第二,由此引导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第三,比较《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加深学生的理解。

《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岳阳楼记》: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品味春天,把握景物特征

第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二、文中哪写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

第三、找出《春》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比较异同。

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第四、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一下春天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3、整体回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三)能力训练 精彩展台

1、提供音乐素材(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让学生练习配乐朗诵。 第一、我要听范读

第二、我要听背景音乐

第三、我要听同学的朗读

2、如果你带领老师同学们,去游览满井这里的春景,那么你会怎样向我们介绍这里美丽的景色呢?(即兴演讲)

(四)课堂总结 激发情感

当你乘一架缠满青藤的秋千,荡漾在迷人的春色里,感受着春的气息,吮吸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欣赏着青山碧水的娇柔美丽,你能不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切吗?当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天的葳蕤,还有些天的辉煌,秋天的丰饶,冬天的圣洁。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寻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聆听清风喁喁私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去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吧!

(五)调控评价 布置作业

1、整理出自己的导游词。发布到校园博客上。

2、阅读书籍,查询网络,搜集有关“春”的作品,制作成简单的网站或其它电子作品。

八、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由于盲文是拼音文字,很难区别字形、字义,盲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以诵读为主

本课难读、难懂的词语较多,盲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等方式使盲生熟读课文,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议中析,逐层深入,课文的内容与意志随之溶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对比分析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盲生由于缺乏视觉形象,很难理解这两个比喻。我借朱自清《春》中类似的比喻进行对比分析,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和“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让盲生感受到山的娇媚。

不足之处:

1、盲生因视觉障碍,脑海中很难形成对景物的形象感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

2、面对学生的不太投入,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语言缺乏鼓动性,评价力度不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研究盲生的认知特点,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

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

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

4、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5、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标划。

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

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

7、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8、 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

(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

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井水的三个特点的?

(采用了先概括,后用具体事例来讲井水的清、甜、凉。)

11、思考回答:

这么老的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

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

1、齐读第3段,边读边思考:

(1)看到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

(饮水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井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

(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

(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井人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打出幻灯,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特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恰当地串连在一起,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七、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22 井

清:数星星

井水特点 甜:吃、浇菜、洗萝卜

凉:浸红李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不同形状的井。(课件)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听了有关介绍,欣赏了不同的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井》,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中画一画,写一写。

2、把读懂的地方小组进行交流。

3、个人汇报:

井水的特点

清:

(1)出示课件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一颗一颗:清晰可见 闪亮:井水清的透亮

读,让我们感受得到井水的清。

痴痴:极度迷恋,如痴如醉。太喜欢数井水里的星星了。读出喜爱之情。

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我深知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井水到底有多深,我不得而知,我想一定很深,如此深的井水,星星如此明亮,可见井水之清,让我产生遐想,突出喜爱之情。读出这种情感。

(2)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

常:突出喜欢数井水里的星星

(3)听音乐,读第三自然段。想像井水之清和我愉悦的心情。

(4)师生接读,你们说说,怎么读好?渗透写法。师读概括,生读具体。

甜:

(1)用它浇菜,就更是极好的水了。说明水质好。

(2)“快,打水去!”妈妈一吩咐,你就立刻能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打水时的嬉笑声。 笑着闹着说明很高兴。指名读出高兴的心情。

(3)还可以从哪看出井水又好又惹人喜爱?读一读

干干净净 白白胖胖 碧绿碧绿 像婴儿一样可爱。

互相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凉:

(1)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要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井水像一个天然的大冰箱,把李子冰得凉凉的。

吃在嘴里感觉舒服、爽、痛快,太好吃了,终生难忘。怎能不喜欢这井水呢?

带着体会读第七自然段。进行评读

这么好吃的李子,清凉的井水可立了大功。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美味如何?齐读。

描写井水特点的这些段落或句子,你喜欢哪句或段试着背诵。

作者除了喜欢井水,也很喜欢它的外形,读一读。

你还读懂了什么?

开掘井的人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赞美劳动人民。

1读出你的赞美之情。2齐读。

面对这口井,作者想到了劳动人民为后代创造了幸福。你想说些什么?

一起朗读。

三、作业:

仿写

板书:

劳动人民

甜美欢乐

外形 井水

古老 清 甜 凉

《井》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情感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前准备】

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呀?(生答)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生答)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介绍,师补充)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写作背景:

袁宏道不愿作官,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矫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① 读音要正确;② 停顿要分明;③ 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④ 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燕、朝、恶、廿、髻鬟、鬣、蹇、呷、曝、堕、鹄、倩。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2、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酒杯、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3、一词多义:

之:

一室之内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策之不以其道 吾欲之南海 郊田之外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食之

4、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词类活用)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主旨句)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北京春寒,欲游不能

郊游见闻和感受 时间、天气、人物、路线

满井春色 总:全景

分:水光山色 柳条麦田

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 点明主旨

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白描的笔法: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比喻的妙用: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

⑴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⑶ 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拟人的写法: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修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袁宏道)

字词句:

课文思路:

北京春寒,欲游不能

郊游见闻和感受 时间、天气、人物、路线

满井春色 总:全景

分:水光山色 柳条麦田

喜悦、热爱 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 点明主旨

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

《井》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井》教学设计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本内容由用户 ijianli 上传分享,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kantv.com/w/33668.html

Lik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